由于玻璃鋼漁船的環保性和經濟性突出,我國近年來一直在大力推動玻璃鋼漁船的建造與應用。有業內人士透露,“十三五”期間,我國將使玻璃鋼漁船數量達到全國漁船總量的10%以上。然而,提目標容易,要真正實現卻困難重重。我國持續研制玻璃鋼漁船已有幾十年時間,至今該型漁船在漁船總量中的占有率不足1%。要達到目標中10%的比例,這5年有太多的工作要做,有太多的難關需要攻克。
玻璃鋼漁船具有穩定性好、抗風浪、航速快、壽命長、能耗小、維修費用低等優點,目前已成為世界漁業發達國家和地區中小型漁船的主流船型。而我國玻璃鋼漁船業從上世紀70年代起步,經歷三起三落,至今依然發展緩慢。標準、技術、工業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嚴重制約了我國玻璃鋼漁船業的發展。
我國在玻璃鋼漁船的設計建造方面缺乏科學的行業標準和規范,現有的玻璃鋼漁船建造工藝標準大部分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,按照當時國內漁船建造企業的技術水平,參照鋼制漁船標準制定的,不僅要求低,而且不成體系。我國玻璃鋼漁船研發、設計和建造綜合水平較差,也未系統引進消化國外成功的玻璃鋼漁船設計建造技術,是阻礙我國玻璃鋼漁船業發展的又一原因。此外,缺少適用的配套裝備也是我國玻璃鋼漁船業的一大硬傷。現代化的玻璃鋼漁船配套裝備正在朝輕型、自動化方向發展,追求安全、節能、環保,而國產漁船配套設備大部分體積大、重量大。可以說,以上這些問題目前還未得到較好解決,導致我國玻璃鋼漁船業發展的短板依然存在。
要實現“十三五”末玻璃鋼漁船數量達到全國漁船總量10%以上的目標,相關部門、科研院所及企業必須加快步伐,補齊短板。首先,制定嚴格的建造技術規范和質量檢驗標準。有了規矩才能成方圓,只有建立先進、完善的標準體系,制定玻璃鋼漁船的研發、設計、建造標準,才有規可循,進而促進解決現有玻璃鋼漁船設計不能發揮玻璃鋼材質的優勢,以及產品質量低劣、施工工藝落后等問題,形成科技創新及產業化的良性循環。在引進發達國家和地區玻璃鋼漁船設計建造技術的同時,考慮與上下游產業進行有效銜接,秉持“引進—消化—吸收—再創新”和自主研發相結合的發展思路,一方面將引進的設計方案、工藝流程本土化,另一方面加強對現有成果的集成與整合,實現集成創新,從而提升我國玻璃鋼漁船設計、建造、配套的整體水平。最后,加大財政扶持力度,培育市場。應改變對玻璃鋼漁船科研項目投入少的現狀,撥出更多經費用于玻璃鋼漁船的技術研發。同時,由于建造玻璃鋼漁船的一次性投入相對較大,漁民購買該型船的積極性不高,國家可考慮從漁民手中購買木質漁船進行報廢,對購買玻璃鋼漁船的漁民實行財政補貼的政策,以快速完成漁船的玻璃鋼化升級。
我國玻璃鋼漁船業已走過幾十年迂回曲折之路,目前正處在關鍵時刻。只有以“一萬年太久,只爭朝夕”的態度,加快清理阻礙其發展的“絆腳石”,加快解決實際問題,才能不再錯失發展良機,才能避免再次“起伏”的命運,真正在“十三五”期間實現大發展,進而推動我國漁業的現代化進程。(文章來源:中國船舶報)